ads55
簡介:俗稱馬蹄,又稱地栗,因它形如馬蹄,又像栗子而得名。
稱它馬蹄,僅指其外表;說它像栗子,不僅是形狀,連性味、成分、功用都與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結果,所以有地栗之稱。荸薺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蔘。
」荸薺既可作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大眾喜愛的時令之品。 功效:荸薺中含有磷是根莖蔬菜中最高的,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維持生理功能,對牙齒骨骼的發育有很大好處,同時可促進體內的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物質的代謝,調節酸鹼平衡。
因此荸薺適於兒童食用。 英國在對荸薺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耐煩的抗菌成分——「荸薺英」。
這種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產抽桿菌及綠膿桿菌均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對降低血壓也有一定效果。這種物質還對肺部、食道和***的癌腫有防治作用。
荸薺還有預防急性傳染病的功能,在麻疹、流行性腦膜炎較易發生的春秀,荸薺是很好的防病食品。 荸薺是寒性食物,有清熱瀉火的良好功效。
既可清熱生津,又可補充營養,最宜用於發燒病人。它具有涼血解毒、利尿通便、化濕祛痰、消食除脹等功效。
適合人群:是大眾食品。兒童和發燒病人最宜食用。
適用量:每次10個左右。 溫馨提示:荸薺不宜生吃,因為荸薺生長在泥中,外皮和內部都有可能附著著較多的細菌和寄生蟲,所以一定要洗凈煮透後方可食用,而且煮熟的荸薺更甜。
荸薺屬於生冷食物,對脾腎虛寒和有血淤的人來說不太適合。 [性味]味甘,性寒。
[功用主治]清熱生津、化痰明目、消積。用於溫病消渴、咽喉腫痛、口腔炎、黃疸、熱淋,高血壓、肺熱咳嗽等。
[臨床應用] 1、治癌症放療中或放療後引起的津液虧損,大便秘結:生荸薺20枚(洗乾淨,並用溫水燙)榨汁,然後加入半杯甘蔗汁和勻飲用,每日1-2杯。 2、治痰核、瘰癧:荸薺100克,海蜇100克,煮湯服,每日2-3次。
3、治陰虛肺燥、痰熱咳嗽:鮮荸薺150克,打碎絞汁,加入藕汁100毫升,梨汁60毫升,蘆根汁60毫升同服。每日1-2次。
4、治癌症術後、放化療中脾胃虛弱:荸薺60克,香菇30克,嫩豆腐400克,蔥花9克,油、鹽,胡椒粉、味精各適量。 將香菇洗凈,溫水發開去蒂切絲(保留菇水);將豆腐切成小塊狀;將蔥切碎;將荸薺洗凈削皮,並切成小片。
取香菇、荸薺、豆腐一起置入鍋中煮湯,湯沸後加入油、鹽、胡椒粉、味精,再入蔥花煮片刻即可,佐膳服用。 5、治癌症病人肝腎陰虛:荸薺150克,大鮮蘑菇14朵,杞子15克,醬油20克,鮮番茄1隻,白糖、米酒、精鍊油、芝麻油各適量。
將荸薺洗凈切片,蘑菇蒂削平後洗凈,放沸水鍋中煮25秒鍾撈出,用冷水漂涼。鍋置小火上烘熱,下油,將蘑菇、荸薺放在油鍋中,反覆翻炒,至菇面呈金黃色,加入米酒、白糖、杞子、醬油及開水200毫升,加蓋,用小火燜煮,至湯汁基本干,淋上麻油,然後將切片番茄放在蘑菇上即可。
6、治癌症病人脾肺兩虛:荸薺100克,蘑菇100克,雞蛋3隻,植物油、香蔥、鹽適量。將荸薺洗凈切片;蘑菇洗凈,切片;香蔥洗凈去根須,切成蔥花。
取雞蛋放入碗內,投入蘑菇、荸薺、油、鹽,用筷子打攪拌勻。再放入燒熱的油鍋中,不停翻炒,待成小塊狀時即可,佐膳服用。
[用法用量]生食,絞汁,水煎,炒熟均可。每次100-150克。
[宜忌]脾胃虛寒者不宜食。 。
荸薺是寒性食物,有清熱瀉火的良好功效。
既可清熱生津,又可補充營養,最宜用於發燒病人。 它具有涼血解毒、利尿通便祛痰、消食除脹,調理痔瘡或痢疾便血、婦女崩漏、陰虛肺燥、痰熱咳嗽、咽喉不利、痞塊積聚、目赤障翳等功效。
另外,馬蹄屬於生冷食物,對脾腎虛寒和有血淤的人來說不太適合。 我們了解到,馬蹄能夠清熱解毒,消食除脹,但是呢,脾腎虛寒的人是不適合食用的。
便秘者這就要注意自己的體質是不是適合食用了,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所以便秘者在飲食方面要多加留心才行,從而才能減輕身體負擔。
清熱解毒的食物:主要有綠豆、蠶豆、赤小豆、黃豆、生蘿卜、茄子 、白菜、芹菜、黃花菜、茼蒿、茭白、竹筍、荸薺、菜瓜、西瓜、冬瓜、冬瓜子、絲瓜、黃 瓜、甜瓜、苦瓜、菊花、荷葉、莧菜、菱角、香蕉、茶水、青魚、鯽魚、鰱魚、牛蛙肉和高 粱等。
常用清熱解毒12種方法 此類藥物功能清泄里熱,解除熱毒,涼血瀉熱,主要用於熱性體質和里熱證候。 1、玄參 玄參為玄參科植物玄參和北玄參的根,含玄參素,環烯醚萜甙類;還含揮髮油、生物鹼等;葯理試驗證明、玄參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劑都有降低血壓的作用;玄參還有擴張血管和強心作用;多種玄參屑植物的侵劑都有鎮表和抗驚厥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陰降火,涼血解毒,適用於熱病煩渴,發斑,骨蒸勞熱,夜寐不寧,自汗盜汗,傷津便秘及咽喉腫痛等症。 用量:6--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濕盛者忌用。
2、決明子 決明子為豆科植物燉葉決明或決明的種子,內含蒽酯及蒽醌甙,決明素及維生素A等,葯理試驗證明:決明子有降低血壓和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有抗多種致病菌和軟便瀉下的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微寒,味甘、苦,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適用於肝熱或肝經風熱所致的目赤澀痛,羞明多淚等;此外對治療高血壓,肝炎,肝硬化腹水及習慣性便秘等也有效。
用量:3--9克,搗碎煎服。 3、地骨皮 地骨皮為茄科枸杞屬植物枸杞的根皮,內含桂皮酸,多種酚類物質,甜菜鹼及亞油酸等;地骨皮有顯著的解熱作用,其煎劑可使血糖降低,有降低血清膽固醇和抗脂肪肝的作用,地骨皮的浸劑對動物有顯著的降低血壓的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涼血,退蒸,清瀉肺熱,適用於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癰腫惡瘡以及肺結核和高血壓症等。 用量:一般為3--9克。
4、蘆根 蘆根為禾本科植物蘆葦的地下莖,內含薏苡素,天門冬醯胺等。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適用於熱病傷津、煩熱口渴、胃熱嘔吐、噎膈、反胃以及治療肺熱咳嗽、肺癰等。
用量:一般干者9---30克;鮮者15--40克。 5、連翹 連翹為木犀科植物連翹的果實,內含揮髮油,連翹酚,黃酮甙,生物鹼等;葯理試驗表明:連翹有廣譜抗菌作用,所含連翹酚可能是主要抑菌成分;連翹還有抗炎、鎮吐、利尿和強心的作用;所含黃酮甙能增強毛細血管的緻密度,因而對毛細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皮下溢血等均有止血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適用於溫熱,丹毒,斑疹,癰瘍腫毒及過敏性紫癜等。 用量:一般6--9克。
6、牡丹皮 牡丹皮為毛茛科芍藥屬植物牡丹的根皮,含牡丹酚,牡丹酚甙,揮髮油和植物甾醇等。葯理試驗證明:牡丹皮有降低血壓作用;有鎮痛、鎮靜、抗炎和解熱作用;對多種致病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涼,味苦、辛,功能清熱,涼血、和血、清瘀,適用於熱人血分,發斑、驚痛、吐血、癰瘍,跌打損傷等症。 用量:5---9克,但脾胃虛寒瀉泄者忌用。
7、知母 知母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莖,含多種皂甙及皂甙之,此外還含有兩種黃酮類成分、芒果甙等。試驗證明:知母有明顯的解熱作用,對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乙型腦炎、肺結核潮熱均有明顯療效。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適用於肺熱咳喘或陰虛咳嗽,煩熱消渴,骨蒸勞熱,小便不利,大便燥結等症。 用量:一般6---9克,但腎陽虛,兩尺脈微弱及大便溏泄者忌用。
8、板藍根 板藍根為十字花科大青葉屬植物菘蘭和草大青的根,含板藍根靛甙,大青素B,B--谷甾醇等;板藍根有顯著抗病毒作用。對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有條鉤端螺旋體作用。
臨床上用板藍根煎劑口服或肌肉注射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有顯著療效;對急慢性肝炎均有一定療效,能緩解或消退症狀,促進肝功能改善;用板藍根治療病毒性皮膚病,如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玫瑰糠疹,扁平疣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苦,功能清熱解毒,涼血,利咽,適用於流感腦炎、乙型腦炎、肺炎、丹毒、熱毒發斑、火眼、皰疹等。
用量:——般5—9克;但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9、金銀花 金銀花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含綠原酸,肌醇,黃酮類成分等;葯理試驗證明:金銀花有抗炎和解熱作用,對流感病毒和多種致病菌、皮膚致病真菌都有抑製作用,反映了金銀花的清熱解毒功效。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熱,解毒,適用於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瘡、癰、癤腫等熱毒壅盛之症。 用量:一般為6-12克;但虛寒泄瀉及瘡流清膿無熱毒者不宜用。
10、夏枯草 夏枯草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花卉或全草,內含三萜皂甙及其甙元齊墩果酸,揮髮油及維生素,氯化鉀等;葯理研究證明:夏枯草的全草均有降低血壓的作用;其煎劑對某些常見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對多種致病菌亦有抑製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寒,味苦、辛,功能清肝火,散鬱結,降血壓,適用於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目珠疼痛,羞明流淚、頭痛、眩暈等;用於痰火鬱結所致的瘰癘,癭瘤等。
用量:一般為9克左右。 11、梔子 梔子為。

五行屬金的16劃繁體字都有那幾些,16畫五行來屬「金」的字有:錛、餐、憯、穇、艙、糙、蹅、儕幨、閶 ...
左邊一個木字右邊一個童是什麼字一、左邊一個木字右邊一個童是橦字,拼音tóng、chuáng。二、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