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55
2017年(3歲)、2005年(15歲)、1993年(27歲)、1981年(39歲)、1969年(51歲)、1957年(63歲)、1945年(75歲)、1933年(87歲)、1921年(99歲)這些年份出生的人都屬雞。公元年號除以12餘數是1的年份都是雞年。
屬相也叫十二生肖,十二年一個輪迴,所以屬雞的出生年份是很多的,如果截止2020年是3歲那就是2017年出生的,如果是15歲就是2005年出生的,以此類推即可知出生年份。
十二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是我國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有著悠久的歷史,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最早記載與現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
十二生肖不只以普通生靈融入中國人生活,其自然習性被人們賦予諸多文化意義,從動物上升到神格,接受尊崇和膜拜。只有自然生靈與文化神格相結合,才構成完整的生肖動物印象。
在《韓詩外傳》概括雞的「五德」,「頭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見敵敢幹,勇也;見食相呼,義也;守夜不失時,信也」。故雞有德禽的雅號。《淮南子· 精神》說「日中有蹬烏」,即三足烏:日烏、金烏、金鴉。明代楊慎的《藝林伐山》說「日中有金雞」,日與月,太陽屬東方酉雞卻位於西;月亮屬西方卯兔卻居於東,原因是「日月陰陽互藏其宅也」。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吟「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古代計時簡陋,雄雞司晨成日出而作的號令。《詩經》中,「女曰雞鳴,士曰昧旦「,還有以」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催促國君上朝。孟嘗君被困函谷關,門客學雞鳴騙開關門。東晉祖逖「中夜聞荒雞鳴,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庭中」,發憤報國。
鳳凰是雉雞美化神化而來。《山海經》記述「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桂海禽志》載「烏鳳」,「頸毛類雄雞」。俗語常把雞和鳳凰聯系一起,如「鳳凰落架不如雞」。
雄雞勇斗,古人想像其有辟邪神力。清初陳昊子《花鏡》:「雄雞能角勝,目能辟邪」。南朝宗慎《荊楚歲時記》載: 「正月一日……貼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正月初一不殺雞,這天是雞的生日。成都一帶春節期間仍流傳在門楣貼雞畫。
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徵。
1、生肖的由來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有關十二生肖的起源,歷代學者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生肖與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傳說時代,《史記》中所載黃帝「建造甲子以命歲」,「大撓作甲子」就是這類說法的反映,學者們認為這里所說的甲子就是指的十二生肖。 清代學者趙翼則認為生肖最早源於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在《陔余叢考》中說:「蓋北俗初無所謂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
(參見清·趙翼《陔余叢考》)。有的學者甚至持生肖外來說的觀點,認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倫傳入中國的,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有郭沫若,他在《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幹》中講「 十二肖象於巴比倫、埃及、印度均有之,然均不甚古,無出於西紀後百年以上者。
意者此始漢時西域諸國,仿巴比倫之十二宮而制定之,再向四周傳播者也 。」認為生肖為中東地區居民模仿巴比倫黃道十二宮而制定,其傳入中國的時間,當在漢武帝通西域之時。
以上觀點見仁見智,作者不敢主觀判斷是非,但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證明,生肖的確起源於中國,是華夏先民動物崇拜、圖騰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學的結晶。 關於十二生肖的記載,現有文獻資料中,以《詩經》為最早。
《詩經·小雅·吉日》里有 :「吉日庚午,即差我馬」八個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時辰好,是躍馬出獵的好日子,這是將午與馬相對應的例子。可見在春秋前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的對應關係已經確立併流傳。
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墓出土的竹簡,進一步證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後已存在 。出土竹簡的《日書》甲種有一章標題為《盜者》,其內容為占卜盜者相貌特徵,其中記載 有:「子,鼠也,盜者兌口希須,……丑,牛也,盜者大鼻長頸,……寅,虎也,盜者狀,希須 ,面有黑焉。
卯,兔也,盜者大面頭。辰,[原文脫漏]盜者男子,青赤色……已,蟲也 ,盜者長而黑蛇目。
午,鹿也,盜者長頸小?Q,其身不全。……未,馬也,盜者長須耳。
申,環也,盜者圓面……」 《日書》中所記十二生肖大體近似於現在流行說法。據考證,睡虎地十一號墓下葬於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因此十二生肖的產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時期。
學者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關於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較系統的記載。 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說法完全一致的是東漢王充的記載,王充《論衡·物勢》載: 「寅,木也,其禽,虎也。
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
子,鼠也,酉,雞也。 卯,兔也。
……亥,豕也。未,羊也。
丑,牛也。……已,蛇也。
申,猴也。」 以上文字中,十二生肖動物談到了十一種,唯獨缺了辰龍。
該書《言毒篇》說: 「辰為龍,已為蛇。辰、已之位在東南。」
如此,十二生肖便齊了,且與現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屬完全相同,這的確算是古文獻中關於生肖的較早的最完備的記載。 。
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齊書·五行志》中已經有具體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稱屬某種動物的記載。南朝·陳·詩人沈炯,曾創作了一首十二屬相詩,其言曰: 「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
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開。 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
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杯。
狗其懷物外,豬蠡?悠哉。」 這首十二屬相詩明顯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動物的順序寫成的,說明當時十二生肖已為人們所十分熟悉。
從以上文獻記載可以明確生肖文化的源頭在中國。 依據生肖外來說的觀點,生肖是漢代由中東傳入中國,與佛教傳入時間差不多,我們從以上文獻中已證明早在春秋時期我國便有有關生肖的記載(《日書》、《詩經》),說明生肖的產生以及生肖與地支的相配是早在漢以前就產生了的,因此可以肯定生肖是產生於我國本土的一種古老文化。
那麼生肖的由來究竟是怎樣的呢?古人為什麼選擇了這十二種動物呢?這個問題歷來受到學者的關注,做出了種種解釋。 部分學者認為生肖起源於原始時代的動物崇拜,中國科技大學張秉倫先生便持這一觀點。
他認為在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認識自然能力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對與自已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產生一種依賴感(如馬、羊、牛、雞、犬等),對危害自身安全的動物產生一種恐 懼感(如虎、蛇),對一些超過人類的動物器官功能產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覺等),導致產生對動物的崇拜。 十二種生肖動物便是人們在動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響下產生的用來紀年、紀月的獸歷。
原始人的動物崇拜還表現在儺舞等原始舞蹈上,儺大約產生於周代前後,大儺儀式中的主角是方相氏和十二神獸。驅儺舞蹈選中十二獸,是原始人對動物崇敬心理的表現。
大儺儀式上選中的十二獸(或十二神)是為照應一年十二個月份,以求月月平安,驅除四方疫鬼,照應十二個方位的。 對十二個方位的照應當然牽涉到十二支,於是與十二生肖掛鉤,在驅儺儀式中的十二屬相被派上逢凶化吉的用場。
由此可以看出十二神獸、十二生肖是一脈相承的,他們共同的來源都是原始動物崇拜。 民族學家劉堯漢先生認為十二生肖與彝族「十二獸」紀日及「十月歷」法有關。
居住於四川大涼山地區的彝族。
2004年出生的人屬猴,在動物中,猴子的靈敏性是數一數二的,它那聰敏、狡猾、好動的個性,與人類的特性相當接近。「申猴」屬相的人具有強烈的進取心,因而勤學好問,博聞強識,但有時不求甚解,不夠細緻專心,經過刻苦努力,能夠成才。
2004年是甲申年,甲的五行屬木,申為猴,所以2004年出生是木猴之命,六十甲子60年一循環,所以1944年也是木猴命。性格好動的木猴,有同情心,喜歡幫助朋友,做事講原則,有明確的時間觀念。
在工作上責任心重,會儘力完成每項工作,只是有時欠缺自信,需要朋友的鼓勵和支持。木猴主人的運氣頗為順利,雖然工作量比較多,壓力也大,但他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圓滿地將問題解決,而且會得到滿意的成績,得到上司的賞識,有升職的跡象。
木猴是個工作狂,常會為了得到一結論而在實驗室廢寢忘食,晝夜不歸,但正是這種敬業的態度使他的副業進一步發展擴大。
擴展資料:
木猴有令人羨慕的緣分,尤其是女性,夫妻緣特佳。在感情上屬於熱情、穩重但有些保守的類型,夫妻間不會出現大風波,雖然偶爾有爭執吵鬧,但過會兒便會和好如初,恩愛如初,是一對令人羨慕的模範夫妻。
木猴勤勞能吃苦,經常在外奔波,但總歸是一分勞動一分收獲,勞有所得,會有豐厚的報酬。之時當金錢到手之後,不宜胡亂花費,應購買不動產,然後再逐步擴大自己的事業。

五行屬金的16劃繁體字都有那幾些,16畫五行來屬「金」的字有:錛、餐、憯、穇、艙、糙、蹅、儕幨、閶 ...
左邊一個木字右邊一個童是什麼字一、左邊一個木字右邊一個童是橦字,拼音tóng、chuáng。二、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