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55
「壯火」是指有害於人體的亢盛的陽氣,也稱火邪或熱邪。
比如,《內經》中所說的「壯火食 氣」。反之,有益於人體的陽氣,就叫「少火少火」中正氣。
比如,《內經》中所說的「少火生 氣」。《內經》中不僅把火分為正、邪兩類,在《素問•天元紀大論》中,又提出了「君火以明,相火 以位」,「少陰君火,少陽相火」的觀點。
其中的「君火」是心之陽氣,指正氣而言,若過旺,便是 「心火亢盛」;「相火」為肝、腎、膽、膀胱、心包、三焦之陽氣。「相火」包含正氣和邪氣兩方面,過 旺時,叫「相火妄動」。
「心火亢盛」和「相火妄動」都屬於「壯火」。
朱丹溪指寄居於肝腎二臟的陽火,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格致餘論·相火論》:「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唯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相火,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氣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其動而可見,故謂之相。天主生物,故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其所以恆於動,皆相火之為也。」
「具於人者,寄於肝腎二部,肝屬木而腎主水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肝腎之陰,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
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扇,則妄動矣。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君火之氣,經以暑與濕言之;相火之氣,經以火言之,蓋表其暴悍酷烈,有甚於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氣之賊。朱子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此善處乎火者。人心聽命乎道心,又能主之以靜。彼五火之動皆中節,相火惟有裨補造化,以為生生不息運用耳,何賊之有?
趙獻可《<;內經>;十二官論》:三焦者,是其(指命門)臣使之官,稟命而行,周流於五臟六腑之間而不息,名曰相火。相火者,言如天君無為而治,宰相代天行化,此先天無形之火,與後天有形之火不同。命門右旁一白小竅,即相火也。
肝 藏魂,屬木。
膽火寄於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諸風眩暈,僵仆強直,驚癇,兩脅腫痛,胸肋滿痛,嘔血,小腹疝痛 瘕,女人經病。 標病∶寒熱瘧,頭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閉頰腫,筋攣卵縮,丈夫 疝,女人少腹腫痛、陰病。
心 藏神,為君火。包絡為相火,代君行令。
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諸熱瞀螈,驚惑譫妄煩亂,啼笑罵詈,怔忡健忘,自汗,諸痛癢瘡瘍。
標病∶肌熱畏寒戰慄,舌不能言,面赤目黃,手心煩熱,胸脅滿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脾 藏意,屬土,為萬物之母。
主營衛,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諸濕腫脹,痞滿噫氣,大小便閉,黃膽痰飲,吐瀉霍亂,心腹痛,飲食不化。
標病∶身體 腫,重困嗜卧,四肢不舉,舌本強痛,足大趾不用,九竅不通,諸痙項強肺 藏魄,屬金,總攝一身元氣。 主聞,主哭,主皮毛。
本病∶諸氣 郁,諸痿喘嘔,氣短,咳嗽上逆,咳唾膿血,不得卧,小便不禁。 標病∶灑淅寒熱,傷風自汗,肩背痛冷, 臂前廉痛。
腎 藏志,屬水,為天一之源。主聽,主骨,主二陰。
本病∶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 腫寒,少腹滿急疝瘕,大便閉泄,吐利腥穢。 標病∶發熱不惡熱,頭眩頭痛,咽痛舌燥,脊股後廉痛。
命門 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則為漏,升則為鉛,主三焦元氣。 本病∶前後癃閉,氣逆里急,疝痛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濁,溺血,崩中帶漏。
三焦 為相火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遊行天地之間,總領五臟六 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號中清之府。 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諸熱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擾狂越,譫妄驚駭,諸血溢血泄,諸氣逆沖上,諸瘡瘍痘疹瘤核。 上熱則喘滿,諸嘔吐酸,胸痞脅痛,食飲不消,頭上出汗。
中熱則善飢而瘦,解 中滿,諸脹腹大,諸病有聲,鼓之如鼓,上下關格不通,霍亂吐利。 下熱則暴注下迫,水液混濁,下部腫滿,小便淋瀝或不通,大便閉結下痢。
上寒則吐飲食痰水,胸痹,前後引痛,食已還出。 中寒則飲食不化,寒脹,反胃吐水,濕瀉不渴。
下寒則二便不禁,臍腹冷,疝痛。 標病∶惡寒戰慄,如喪神守,耳鳴耳聾,嗌腫喉痹,諸病腫不用。
膽 屬木,為少陽相火,發生萬物,為決斷之官,十一臟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嘔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將捕狀,目昏不眠。
標病∶寒熱往來, 瘧,胸脅痛,頭額痛,耳痛鳴聾,瘰 結核 。胃 屬土,主容受,為水谷之海。
(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滿腫脹,嘔吐瀉痢,霍亂腹痛,消中善飢,不消食,傷飲食,胃管當心痛,支兩脅。
標病∶發熱蒸蒸,身前熱,身前寒,發狂譫語,咽痹,上齒痛,口眼 斜,鼻痛鼽衄赤。大腸 屬金,主變化,為傳送之官。
本病∶大便閉結,泄痢下血,里急後重,疽痔脫肛,腸鳴而痛。 標病∶齒痛喉痹,頸腫口乾,咽中如核,鼽衄目黃,手大指次指痛,宿食發熱寒慄。
小腸 主分泌水谷,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閉,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後血,小腸氣痛,宿食夜熱旦止。
標病∶身熱惡寒,嗌痛頷腫,口糜耳聾。 膀胱 主津液,為胞之府,氣化乃能出,號州都之官,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瀝,或短數,或黃赤,或白,或遺失,或氣痛。 標病∶發熱惡寒,頭痛,腰脊強,鼻窒,足小指不用。
和「君火\」(心火)相對而言,一般指肝腎的相火. ①生理學名詞.指寄居於肝腎2臟的陽火,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格致餘論·相火論》:「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氣相生,配於5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其動而可見,故謂之相.」具於人者,寄於肝腎2部,肝屬木而腎主水也.膽者,肝之府;膀胱者,腎之府;心包絡者,腎之配;3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腎之分,皆陰而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肝腎之陰,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參君火條. ②地與天之3陰3陽相應的6氣之一.其初氣為木,上應天之厥陰風氣;2氣為君火,上應天之少陰火氣;3氣為相火,上應天之少陽暑氣;4氣為土,上應天之太陰濕氣;5氣為金,上應天之陽明燥氣;終氣為水,上應天之太陽寒氣.火氣有2,其一在前位,應少陰,合5臟君主之官(心),故名君火.與之相對,位在下,應肝者名相火.《素問·6微旨大論》:「願聞地理之應6節氣運何如?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
區分肝內是虛火,還是實火方法:
1. 看小便:顏色黃、氣味重,同時舌質紅,為實火;小便顏色淡、清,說明體內有寒,是虛火。
2. 看大便:大便乾結、舌質紅的為實火;大便乾結、舌質淡、舌苔白的仍為虛火;大便稀軟或腹瀉說明體內有寒,是虛火。
3. 看發熱:如果身體出現發熱的症狀,體溫在37.5°C時,全身燥熱、口渴,這是內熱大,是實火;發熱時手腳冰涼,身體忽冷忽然,不想喝水,是體內有寒為虛火。
所以當感覺身體內有熱、燥的時候,先按這三點對照一下,就知道這火是實火還是虛火了。只要是實火,現在中醫最常用的各種清熱、解毒、降火的葯都是瀉火最好的,連吃三天肯定降火。而目前單純實火的人已是越來越少了,多數都是虛火。
樓主疏忽打錯字了,應是「手厥陰心包經」。
很簡單的,首先我們要知道中醫裡面的一些基本概念,中醫研究的是天人相應的學問,把人放在自然界當中看待。風、熱、暑、燥、濕、寒是天之六氣,人體生病的一切原因(不包括外傷)都與這「六氣」有關。正所謂「內外感傷,百變不窮,溯委窮源,不過六氣。」
下面再說這六氣是怎樣與人聯系在一起的。天有六氣,地有五行,六氣
即是風熱暑燥濕寒,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人為天地之中氣,秉天氣而生六腑,秉地氣而生五臟,六氣五行,皆備於人身。
六氣按順序排列起來是這樣的:
初之氣,厥陰風木也,在人則肝之經應之。
二之氣,少陰君火也,在人則心之經應之。
三之氣,少陽相火也,在人則三焦之經應之。
四之氣,太陰濕土也,在人則脾之經應之。
五之氣,陽明燥金也,在人則大腸之經應之。
六之氣,太陽寒水也,在人則膀胱之經應之。
看到這里,我們已經知道太陰、少陰、厥陰、太陽、少陽、陽明是怎樣得來的了。人有十二條經絡,五臟六腑再加上三焦,各對應著一條經絡。可能你會問「上面的六氣才對應了六條經絡啊,還有其他六條呢?」問得好,六氣絕非如此簡單,展開討論夠講半天。簡單來說,六氣分主客,即主令、從化。上面提到的是六氣主令,還有另外六經是從主令而化氣的。舉個例子,足厥陰以風木主令,手厥陰火也,從母化氣而為風。五行生剋中「木生火」,所以說足厥陰是母、手厥陰為子。足厥陰肝經以風木主令,為什麼是手厥陰心包經從令化風呢?肝經、心包經同屬厥陰,既然已知足厥陰是主令,自然手厥陰就從令了。而各經又有其本氣,例如手厥陰心包是相火,以相火化氣於風木,但當它不能順利化氣於風木的時候,就會自現其本氣,即現病熱之象。其他各經同理。
天人同氣,經有十二經絡,六氣統焉,所以就這樣命名了。
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基礎,可以看看《四聖心源》。
附上六氣名目:
厥陰風木(足厥陰肝, 乙木。手厥陰心主,相火。)
少陰君火(手少陰心, 丁火。足少陰腎, 癸水。)
少陽相火(手少陽三焦,相火。足少陽膽, 甲木。)
太陰濕土(足太陰脾, 己土。手太陰肺, 辛金。)
陽明燥金(手陽明大腸,庚金。足陽明胃, 戊土。)
太陽寒水(足太陽膀胱,壬水。手太陽小腸,丙火。)

五行屬金的16劃繁體字都有那幾些,16畫五行來屬「金」的字有:錛、餐、憯、穇、艙、糙、蹅、儕幨、閶 ...
左邊一個木字右邊一個童是什麼字一、左邊一個木字右邊一個童是橦字,拼音tóng、chuáng。二、釋 ...